共计 6901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1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 AI 洞察全解析
最后更新:2024-08-08
总结:当 AI 大佬说起了「人话」🎤
嘿,朋友!你是不是一听到「人工智能」(AI)这三个字,脑子里就浮现出《终结者》里冷酷的机器人 🤖,或者是一些高深莫测、让人头大的代码?别怕,今天咱们就来听听一位真正的「AI 造物主」—— 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创始人王坚博士,用拉家常的方式,把 AI 这盘高大上的大菜给你掰扯得明明白白。
王博士一上来就没把 AI 当成什么新鲜玩意儿。他说自个儿上大学那会儿,也就是遥远的八十年代,就已经开始捣鼓这东西了。那时候的 AI 是个什么光景呢?王博士形容它「摇摇欲坠」(shaky),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宝宝,随时都可能摔跤。那会儿的 AI 只能解决一些科学家们自己想出来的「假问题」(artificial problem),说白了就是「为了证明我能行,我自己出了道题自己解」,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派不上用场,纯属自娱自乐。就好比你发明了一把能打开世界上所有锁的钥匙,结果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锁让你开,这就很尴尬了,对吧?😂
但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!今天的 AI,已经从那个「摇摇欲坠的婴儿」长成了一个能解决现实世界里各种头疼难题的「超级壮汉」💪。这个变化,就像你以前只能靠脑子空想怎么盖房子,现在手里直接有了一套全自动的乐高积木,想怎么拼就怎么拼,还能拼得又快又好。这就是从「虚」到「实」的巨大飞跃。
那 AI 到底是怎么改变我们的呢?王博士打了个特有意思的比方,这个比喻你一定要记住,因为它能让你瞬间 get 到 AI 的精髓。他说:
- 给你一辆 自行车 🚲,你只会琢磨怎么从北京的东城骑到西城。
- 但要是给你一辆 汽车 🚗,你可能就开始规划周末去趟天津吃海鲜了。
- 如果直接给你一架 飞机 ✈️ 呢?你的目标可能就是「五一」假期去趟新马泰了。
- 那要是给你一枚 火箭 🚀 呢?恭喜你,你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,地球已经装不下你的梦想了!
看到没?AI 对我们来说,就是那架飞机,甚至是那枚火箭!它给我们的不是一点点计算能力的提升,而是 彻底颠覆我们解决问题思路的「超级工具」。它让我们敢于去挑战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难题,把我们的想象力边界无限扩大。所以,别再觉得 AI 只是个聪明的计算器了,它其实是我们大脑的「超级外挂」!
聊到这儿,你可能会问,那新闻里老说的什么 AGI(通用人工智能)、ASI(超级人工智能)又是啥?听着就头大。王博士笑着说,他不喜欢这种分类。他觉得 AI 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,从上幼儿园 👶,到读小学、中学,再到拿博士学位 👨🎓,人还是那个人,只是知识和能力一直在增长。我们没必要非得给每个阶段起个新名字,搞得那么复杂。AI 就是 AI,它在不断变强,这就够了。
那机器人呢?现在不是很火吗?王博士的看法也很有趣。他说,机器人和 AI 其实是两码事,但它们是天生的一对。AI 就像一个超级大脑 🧠,而机器人就是那个身体。以前的机器人可能只是个空壳子,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做些重复动作。但现在,我们可以把 AI 这个「超级大脑」装进机器人的「身体」里,给它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「新引擎」。就像以前的汽车烧油,现在的汽车用电 🔋,车还是那个车,但心脏不一样了,能力自然也就天差地别。
谈到咱们中国的 AI 发展,王博士充满了信心。他觉得中国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「试验田」和「超级健身房」🏋️♀️。无数的新想法、新技术在这里被创造、被检验。大家都在这片土地上使劲折腾,虽然大部分尝试最后可能会失败,但这探索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。这就像一场全民参与的科技「马拉松」🏃♂️,你跑得快,后面有人紧紧追赶;你稍微一歇,马上就有别人冲到前面。大家在这种良性竞争中互相激励,一起飞速进步。
至于创业,王博士的观点更是「反传统」,甚至有点颠覆你的三观。他爆料说,自己当年创办阿里云这么大的事,居然连一份商业计划书都没写过!📄❌ 因为他觉得,真正的创新是没法提前规划的,当你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、盈利模式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时,那它可能已经不算什么颠覆性的东西了。
他还认为,在创新的早期,最需要的是找到「对的人」,而不是「贵的人」。那些被市场捧得火热、年薪千万的顶尖人才,可能反而不适合从零到一的开创性工作。真正的宝藏,是那些还没被大家发现,但对未来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「潜力股」🌟。因为真正的创新,往往诞生于无人问津的角落。
所以,朋友,别再觉得 AI 离我们很远了。它不是一串冰冷的代码,也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威胁。它是一个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生活、工作乃至思考方式的强大伙伴。就像王坚博士说的那样,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,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,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,充满了无限可能。准备好迎接这个由 AI 驱动的,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了吗?😉
Markdown 格式思维导图 🗺️
点击展开 / 收起思维导图
#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的 AI 洞察 👨🏫
## 1. AI 的今昔对比与本质 📜
- ** 过去的 AI (80 年代) 👶**
- 像个玩具,技术不成熟 📉
- 只能解决人为设定的「假问题」- 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🤷♂️
- ** 今天的 AI 🦸♂️**
- 技术变得真实、强大 💪
- 能够解决现实世界中的「真问题」- 从「摇摇欲坠的技术」变成了「伟大的技术」✨
- ** 核心变化 **
- 从解决虚拟问题 ➡️ 到解决现实问题 🌍
## 2. AI 如何改变人类思维 🧠
- ** 类比说明 **
- ** 自行车 🚲 vs 汽车 🚗 vs 飞机 ✈️ vs 火箭 🚀**
- 自行车:思考短途出行
- 汽车:思考长途旅行
- 飞机:思考洲际穿越
- 火箭:思考星际探索
- ** 结论 **:计算能力的巨大飞跃,会彻底改变我们做事和思考的模式。## 3. 对 AI 发展的看法 🧐
- ** 关于 AI/AGI/ASI 的分类 **
- 不喜欢这种分类方式 ❌
- AI 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就像人从幼儿园到博士的成长 👨🎓
- 本质是能力的不断增强,很难有明确的界限
- ** 关于机器人 (Embodied AI) 🤖**
- 以前,机器人、自然语言、计算机视觉是不同学科
- 现在,AI 成了一个「大篮子」,把它们都装了进来 🧺
- ** 核心观点 **:机器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,但 AI 为它提供了全新的「引擎」⚡️,就像电动机取代了柴油机。## 4. 中国的 AI 格局 🇨🇳
- ** 市场的独特作用 **
- 过去:市场是用来「卖东西」的地方 🛒
- 现在:中国市场是一个巨大的「技术试验田」🔬
- ** 功能 **:让新技术快速测试、快速迭代、快速成熟 📈
- ** 竞争与创新 **
- ** 探索精神 **:人们对技术着迷,愿意尝试数百万件事,即使大多数会失败 💥
- ** 集体迭代 **:竞争非常激烈,像一场马拉松 🏃♀️,你追我赶,共同推动技术飞速前进
- ** 创业心态 **:杭州等地区创业氛围浓厚,(开玩笑说)每四五个人里就有一个 CEO 👨💼
- ** 面临的挑战 **
- ** 不是算力 **:目前来看,计算能力并非主要障碍
- ** 而是创意 **: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创造性 💡,特别是在应用层面
- ** 现状 **:大家的应用思路都被 ChatGPT 限制住了,需要更多有创意的应用来发挥基础模型的能力
## 5. 个人经历与创业哲学 👨🚀
- ** 创办阿里云 **
- ** 艰难起步 **:在阿里内部说服大家做云非常困难,因为它与当时主流的互联网业务模式完全不同 🤯
- ** 愿景驱动 **:坚信数据是未来的核心,而互联网把数据聚集在了一起 🌐
- ** 意外之喜 **:预见到了云计算会成为大生意,但没想到 AI 会这么快到来,并成为云的最大客户 😮
- ** 创新与人才观 **
- ** 反对商业计划书 **:从没写过商业计划书 📄❌,认为真正的创新无法提前规划
- ** 人才理念 **:在创新初期,要找「对的人」,而不是「贵的人」💰
- ** 观点 **:当一个技术或人才变得人尽皆知、非常昂贵时,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创新时机
- ** 鼓励挖掘 **:要去寻找那些还没被发现、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和人才 💎
详细总结 📝
一、AI 的前世今生:从「玩具」到「利器」
王坚博士把 AI 的发展分为了两个时代:
- 过去时(80 年代):虚假的繁荣 🕹️
技术层面处于「摇摇欲坠的阶段」,主要用来解决学术圈自娱自乐的「玩具问题」,离实际应用非常遥远。 - 现在时:真正的力量 💥
技术已经变得非常真实和强大,致力于解决与我们生活、工作息息相关的「真实问题」,成了一项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「伟大技术」。
二、AI 如何重塑我们的大脑?—— 火箭的比喻 🚀
王坚博士认为,AI 对人类最大的影响是 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。他用交通工具的进化(自行车 → 汽车 → 飞机 → 火箭)来比喻,说明计算能力的质的飞跃会彻底颠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格局。
三、别再纠结名词了:AI 就是 AI,机器人有了新「引擎」⚡️
- 关于 AGI/ASI 的分类:王博士不喜欢这种分类,认为 AI 的发展是像人成长一样的连续过程,不必硬性划分阶段。
- 关于机器人 :他认为 AI 和机器人的关系,就像 引擎和汽车的关系。AI 作为「超级大脑」为机器人这个「身体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「引擎」。
四、中国 AI 的独特优势:一个巨大的「健身房」和「试验田」🇨🇳
王坚博士对中国 AI 的发展非常乐观,认为中国市场扮演着两个关键角色:
- 技术成熟的加速器 ⏩:市场是一个让新技术得以快速检验和成熟的「试验田」。
- 良性竞争的生态 🤝:大量的创业者和公司投身 AI 浪潮,形成「集体快速迭代」的氛围,像一场马拉松,共同推动整个行业飞速发展。
五、当前最大的挑战:缺的不是算力,是「脑洞」💡
王坚博士认为,当前最大的挑战是 创造力 (creativity),而不是计算能力。很多基础模型已经足够优秀,但我们缺乏有创意的应用去发挥它们的能力,太多人的想象力被 ChatGPT 的聊天模式给框住了。
六、创业哲学:别写商业计划书,去找「对的人」🌟
王坚博士分享了他创办阿里云时的经历,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业哲学:
- 反商业计划书 📄❌:他从未写过商业计划书,认为真正的颠覆性创新无法提前规划。
- 愿景驱动 🔭:当初推广云计算非常困难,但他坚信「数据」的力量和「计算」的未来价值。
- 人才观 🧑🤝🧑:在创新早期,应该去寻找「对的人」,而不是「贵的人」。真正的机会在于发现那些尚未被大众关注,但充满潜力的技术和人才。
50 个关键问题与解答 ❓
1. 王坚博士最早接触人工智能是什么时候?
答:在他上大学的时候,也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。🏫
2. 他如何形容 80 年代的 AI 技术?
答:他形容为处于一个「摇摇欲坠的阶段」(shaky stage)。🥴
3. 过去的 AI 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?
答:解决「玩具问题」或「人为问题」,即为了学术研究而设计出的问题,缺乏现实意义。🧸
4. 今天的人工智能和过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?
答:最大的不同在于,今天的技术变得真实可用,并且致力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「真问题」。✅
5. 王博士认为 AI 对人类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?
答:改变我们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。🧠
6. 他用什么比喻来解释计算能力对思维方式的影响?
答:他用了从自行车 🚲、汽车 🚗、飞机 ✈️ 到火箭 🚀 的演进过程来比喻。工具的升级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目标和思考范围。
7. 他喜欢 AI、AGI、ASI 这种分类吗?
答:不喜欢 🙅♂️,他认为这种分类没有太大意义。
8. 他如何看待 AI 的发展阶段?
答:他认为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就像人从幼儿园成长到博士 👨🎓,能力不断增强,但很难划分明确的界限。
9. 在王博士看来,机器人学 (Robotics) 和 AI 是同一个领域吗?
答:不是。他认为机器人学是一个非常不同的领域,有其自身的基础技术。🤖
10. AI 为机器人扮演了什么角色?
答:AI 为机器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、更强大的「引擎」⚡️,就像电动引擎之于汽车。
11. 三年前,AI、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关系是怎样的?
答:它们是不同的学科,各自独立发展。🧱
12. 现在这些领域的关系变成了什么样?
答:AI 成了一个「大篮子」🧺,将这些不同的领域都融合了进来。
13. 王博士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?
答:他认为中国市场不仅是销售的地方,更是一个让新技术得以快速测试和成熟的「试验田」。🔬
14. 他认为技术如何才能变得成熟?
答:技术只有走向市场,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真正成熟。🌊
15. 对于中国 AI 领域的众多创业尝试,即使大部分会失败,他持什么态度?
答:他认为这不是坏事 👍,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非常有价值,能帮助大家一起探索。
16. 他将中国 AI 领域的竞争比作什么?
答:一场马拉松 🏃♀️,而不是短跑冲刺。
17. 为什么他认为这是一场马拉松?
答:因为 AI 是一个长期的旅程,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,任何短期的领先都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。🏁
18. 他认为目前 AI 领域的领先优势会成为后来者的壁垒吗?
答:他个人认为不会,因为该领域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。🚧
19. 他如何看待中国 AI 公司的「集体快速迭代」?
答:他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🤝,通过竞争,大家可以共同推动技术非常快速地迭代。
20. 在中国杭州,流传着一个怎样的关于创业氛围的说法?
答:一个开玩笑的说法是,在杭州每四到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 CEO。👨💼
21. 在今天中国,构建一个 AI 模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答:他认为是「创造力」(creativity)。💡
22. 计算能力是当前中国发展 AI 的主要障碍吗?
答:他认为,至少在目前,计算能力不是主要障碍。🚫
23. 为什么他认为创造力是主要挑战?
答:因为很多基础模型已经足够好,但我们缺乏有创意的应用来发挥它们的能力。
24. 他认为目前 AI 应用的想象力受到了什么限制?
答:受到了 ChatGPT 的影响,很多人认为那样的聊天机器人是唯一可以想象的应用形式。💬
25. 在王博士看来,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?
答:最需要的是找到有创造力的人,为强大的基础模型编写出色的应用程序。👨💻
26. 马云(Jack Ma)在为王博士的书写的序言中提到了什么?
答:他提到第一次见到王博士时,被他对未来的愿景所震惊 😮,并希望能更早地认识他。
27. 王博士当初在阿里巴巴内部推广云计算业务顺利吗?
答:不顺利,他必须说服马云和其他人,因为云计算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业务。😓
28. 为什么说服大家接受云计算很难?
答:因为云计算是一项以技术为先导的业务,与当时主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(先有业务再用技术辅助)完全不同。
29. 王博士认为,有多少比例的技术最终能成为一项业务?
答:他认为只有 1% 的技术可以成为业务,99% 的技术仅仅是技术。📊
30. 他将云计算比作什么基础服务?
答:他将其比作电力 (electricity) 💡,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持续 50 到 100 年的基础性业务。
31. 创办阿里云时,他预见到了 AI 会成为其大客户吗?
答:他没有预见到 AI 会来得这么快,并成为云计算的大客户。🤯
32. 他当初坚信什么会从根本上改变商业?
答:他坚信由互联网带来的「数据」的聚集 🌐,会从根本上改变商业。
33. 他自认为在早期忽略了什么?
答:他未能及早意识到,当计算、数据和「模型」结合在一起时,会创造出像 AI 这样改变商业模式的东西。
34. 王博士自曝在创办阿里云时,是否写过商业计划书?
答:他从未写过商业计划书。📄❌
35. 为什么他不喜欢商业计划书?
答:因为他认为,当你能把一个创新业务写得清清楚楚时,它可能已经失去了颠覆性。
36. 他认为创办像阿里云这样全新的业务时,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答:最大的挑战是这件事太新了,以至于你无法向别人清楚地解释它到底是什么。🤷♀️
37. 他认为创新的早期阶段,应该如何寻找人才?
答:应该去寻找「对的人」(the right person),而不是「贵的人」(expensive person)。💎
38. 为什么他不建议在创新初期追求昂贵的人才?
答:因为如果是一项真正的创新,那意味着相关的天才可能还没被大众所熟知和关心,所以不会那么昂贵。
39. 他如何看待硅谷为顶尖人才投入数亿美元的现象?
答: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典型的、可复制的成功模式。💸
40. 他认为这种高价抢人的做法,反映了公司关注的焦点是什么?
答:反映了这些公司更关注现有的成功业务和已知的技术,而不是探索未知的创新。
41. 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机会在哪里?
答:在那些今天还没有人知道的技术里,以及那些有才华但尚未成名的「廉价」人才中。🌟
42. 王博士如何评价自己的经历?
答:他多次提到自己「非常幸运」。🙏
43. 他最初去哪里为阿里云招揽人才?
答:2008 年,他去了硅谷。🇺🇸
44. 他在硅谷的招聘结果如何?
答:他意识到在那里找不到太多他需要的人才,因为有些人才太贵了。
45. 他如何看待今天 AI 领域的发展速度?
答: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,每天都有新事物发生。🎉
46. 他认为这个时代对谁来说尤其好?
答:对年轻人 (youngsters) 来说尤其好。🧑🚀
47. 王博士本人有什么学术背景?
答:他有心理学背景。🧠
48. 他提到中国的年轻人普遍有什么样的心态?
答:他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创业心态 (startup mindset)。🚀
49. 他对竞争激烈的环境持负面还是正面看法?
答:他认为是正面的、健康的 👍,因为与有竞争力的人一起工作会让你变得更有竞争力。
50. 在访谈的最后,他认为怎样才能找到真正有潜力的人才?
答:要靠愿景 (vision) 🔭,去发现那些在别人眼中还一文不名、但有巨大潜力的人才,就像他 15 年前发现现在领导某个项目的人一样。